9/06/2008

中央政策决策离散化将导致中国经济衰退延长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中国经济自身日益发展,对经济的测量与管理也日益复杂。由于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是政治转型的产物,机构叠床架屋,管理混乱,缺乏协调,部门利益,中央地方分权,等等都导致中国民主化还没有起步,中国经济决策的离散化却过早成形了。
目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与外贸政策等分别由多个部门主管,互相之间不仅对经济前景预测不同,对政策决策也是各执一词。中央主管部门集权能力与朱镕基总理时期相比有所下降,使得管理层决策总是落后于社会舆论,不但没有能够积极引导舆论,澄清预期,反而是雪上加霜,被舆论牵着鼻子走。最近发改委与证监会关于股改问题的争论只是冰山一角,却反映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中央内部的分歧。
中国目前场面上的“经济学家”很喜欢争论,喋喋不休,却很少切中要害。主流经济学家都是师出名门的古典派,动辄就是批评政府管制,一切罪过都是限制、缺乏自由导致的,所以经济自由主义至上。左派经济学家则事事批评政府干预不足,高举经济民族主义大旗,把外国资本都当成白眼狼。由于大家观点不同,依据的数据不同,甚至仅凭印象就把形势说得一片大好或者一片漆黑。连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这样的正常国际并购都成为双方交战的战场。
政府决策要求科学化,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决策中来。可是目前中国的这批“经济学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他们各自依附不同的利益阶层,以偏概全。决策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得不到真正有用的信息和政策选择。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到底对经济影响几何?人民币升值?要素价格市场化?金融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与节能减排?这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没有共识以前就拿出来公开论战,使人民预期混乱,信心动摇,对中国有什么好处呢?
现在看来,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太相信赶超战略了。如同大跃进的基本理念一样,中国百年来就是梦想赶超。别人以来要一两百年做的事情,我们二三十年就要完成。一万年太少,只争朝夕。只要我们吃好玩好,哪管身后大浪淘天?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有些事情需要积累,急不来。产业升级说升就升吗?没有知识积累,劳动培训,管理升级,资本市场完善,拿什么升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一代(20年)中间,把地卖光了,矿挖光了,水喝光了,油烧光了,后代靠什么?急切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什么都要一步到位,恐怕是欲速则不达。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看准形势,做该做的事。这也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眼下各地都在讨论解放思想的事情,我觉得核心应该是认清事实,实事求是。莫要好高骛远,重蹈现代化之路上的挫折。
中国庞大的经济要有坚强、高效、灵活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有用的经济杠杆来调控经济运行,而不是全面细致的参与经济运行。如果不仅尽快消除机构之间的决策冲突,提高决策效率,中国经济就可能要出大问题。这不是一两个人政治正确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全局的深层矛盾。

No comments: